- “摆地摊”迎来“反转”,如今允许摆摊了,为什么农民无动于衷?
“摆地摊”迎来“反转”,如今允许摆摊了,为什么农民无动于衷?
“标题党”盯上了“地摊经济”,吹牛逼吹到了大街上。
啧啧,就摆个地摊,每天收入3万元,是不是很眼馋?
一年捏?摆一年地摊,就成了千万富翁。
这让我等写“狗屁文章”的人,汗颜呐!
我擦去满脸满身的汗水,把自己勉强冷静下来。
不管你信不信,我十分“冷静”的选择了不信。
仔细推敲了一下,摆地摊“日入3万元”的说法,出自南昌市地摊大排档业主丁美生之口。他的原话是:在允许出店经营的情况下,至少每天都是在3万元以上,现在有77桌,估计晚上两万七八千是没问题的。
原来,这位是有店的老板,每天3万元并非纯收入。
有网友算账:平均一桌消费300元,要100桌才有3万元的流水。试问,有几个地摊摊主能有100桌的“流量”?
“标题党”盯上了“地摊经济”,吹牛逼吹到了大街上。
之前,在网上看到安徽的一个45岁农民,在路边卖一些农家罕见的美食,做了20年了,最多的时候一天收入1800元。所以,摆地摊,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来说,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式。
但是,问题来了!如今,摆地摊火起来,国家大力支持,小商小贩从过去跟城管斗智斗勇,到现在政策亲民,和谐相处。这对普通人来说是机会,其实正是因为这是个天载难逢的“好机会”,其背后隐晦的一面,一般人看不到。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如今地摊经济如此火热,全中国13亿的人口,大家都恨不得能从这个潮流中分到一杯羹。那么,问题自然来了,第一个问题是,摆地摊的人多了起来,而城市的占地面积本来就有限,所以,就出现了小商小贩们为了抢占地方,发生冲突的事情。
而对于本地城市居民来说,他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距离近,方便占地;出摊摆摊都很方便。而农民生活在农村,出行摆摊对他们来说,多少有点困难。
第二个问题是,摆摊的人多了之后,相应的卖东西的人多了起来,而消费者还跟以前一样,所以,竞争激烈了。那些同质化的、质量口碑差、服务不好的商品,必然不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所以,要想把买卖做大,就要下一番功夫。研究竞品、提高商品的质量、服务上也要下功夫。
而这些对于农民来说,他所生活的环境,文化程度等,局限了他。
近几年有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叫作:“站在风口上,母猪都能上树”,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并不是!
不得不说,站在风口上,确实很容易成功,就像之前公众号的红利期,带动了一批自媒体创业公司的兴起,仅仅靠公众号实现了年收入过百万,走上了人生巅峰。
网上一天到晚呼吁放开农产品摆地摊,而真正摆地摊放开了,农民上哪去了?
不是农民无动于衷,而是农民摆地摊,有许多现实中的难处。
南汇沙土盐碱度适中,当地昼夜温差大,所种植的西瓜口感非常好。尤其是大团三墩一带,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的。
临近芦潮港泥城、果园一带,由于部分瓜农的种植技术,他们种出来的西瓜大小均匀,很受百姓的喜爱。
所以在上海一直有六斤~八斤才是正宗的南汇“8424”西瓜的俗语。
不少人都以为它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种”,其实它出自“新疆农科院”由育种专家吴明珠于1984年2月4号培育成功,后引进到南汇三墩、书院、六灶等地种植。
南汇三墩“8424”西瓜为什么会被冠于“正宗”而闻名全国?
其实很简单,因为整个南汇地区只有三墩“老鸹嘴”有一个水果西瓜批发市场。
所以在上海一直有卖“8424”西瓜,都标榜自己是南汇的,消费者再追问下去南汇哪儿的,都会说是三墩大团的。所以上海市场一直到现在消费者是“”真***”难辩。
整只瓜,敲一敲,声音清脆,易裂,瓜衣上附有一层特殊的白色,轻轻抹去,就会看见果皮本身的翠绿色。
“8424”西瓜对土地的要求很高,要种植出优质的“8424”西瓜,土地轮作要隔2年,产值一亩地只有3000斤/40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