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常说“得陇望蜀”,为何偏偏提到“陇”和“蜀”这两个地方?
人们常说“得陇望蜀”,为何偏偏提到“陇”和“蜀”这两个地方?
李白《古风》诗云“物苦不知足;得陇望蜀”。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意思是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之所以选择陇及蜀而不是其他地方,是因为此成语源于以下典 故。
东汉初年,隗嚣占据陇地,公孙述占据蜀地,自立为王。二人相互勾结,对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率军攻破天水(今属甘肃省),随把隗嚣包围在西城。公孙述派兵来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邦。光武帝乃派盖延、耿弁包围之,自己回兵东归。回到京都,刘秀给岑彭去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击破蜀虏。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意思是平定陇后不应满足,紧接南下平定蜀。后来"既平陇,复望蜀"就演变为成语"得陇望蜀",意思也变成形容得寸进尺,贪心不足了。
【精选回答】@杂谈会客室
大家知道,这里为什么要用“望”这个词吗??“得陇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原意是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现比喻贪得无厌。“陇”是指现如今甘陕交界的陇山(今,六盘山),古时候称陇山以西甘肃地区为陇西,后来又称陇右。“蜀”好理解就是咱们的四川,古称西川、西蜀。
那么没为什么要用“望”呢?众所周知,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在我国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海拔在1500~3000米;然而西蜀呢?一提四川,大家就能顺嘴说出“四川盆地”,没错,从地图上看四川真是像一个脸盆,中间的平原地带被周围的山脉丘陵紧紧包围着,周围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中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50米~750米。所以,站在高处远远的就能瞅着,当然用一个“望”字。
①战国末年,秦始皇攻伐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不世之业,就是从最初的秦地--陇右起家的。②到了,楚汉争霸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取汉中,征服“三秦”之地,以此为大本营,向东涿鹿中原建立霸业。③东汉末年,诸葛孔明“六出祁山”最主要的战略目的就是攻取陇右,再以陇右为跳板,取汉中,然后慢慢蚕食曹魏,待中原有变即可遣一上将直取中原。
一、东汉光武帝刘秀:“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得陇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人总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
刘秀(剧照)
二、曹操:“人苦于不知足,既已得到陇(今甘肃),还希望得到蜀!”
再有,东汉末年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在消灭西凉的马超、韩遂势力后,看到刘备已占领益州,而汉中又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决定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的张鲁。此时的张鲁在汉中已经割据经营三十多年。
“得陇望蜀”中之所以提到这两个地名,是因为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情节中有这两个地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大意。陇和蜀都是中国古代地名,陇地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部,与四川、陕西接壤;蜀地相当于今天四川省中西部。“得陇望蜀”大意为得到了陇地,还想攻取蜀地,与俗语“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类似,都是形容一个人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其次,了解了催生这个成语诞生的语境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拿陇、蜀二地说事儿了。“得陇望蜀”这个成语的雏形,发生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平息分裂叛乱之时。东汉初年有两股地方势力自立为王,与东汉朝廷对抗,一个是西州大将军隗嚣割据的陇地,另一个是蜀郡太守公孙述割据的蜀地。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御驾亲征,先是将隗嚣围困攻下陇地,之后将前来救援的公孙述也围困起来。
此时虽然两军还在僵持,一时也攻不下城池,但已胜券在握,于是刘秀留下大将军岑彭继续作战,自己先班师回朝了。刘秀临行前留下一封书信给岑彭,敦促他在攻取了陇地的基础上乘胜追击、收复蜀地,即《后汉书·岑彭传》中记载的:“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这句话大意为刘秀承认自己得陇后还想攻取蜀地的想法属于贪念。
所以说刘秀***分裂判断的历史是“得陇望蜀”成语诞生的最早语境,但真正带火这个成语的却是在此之后的另一位历史人物——曹操。
话说东汉末年分三国,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公元215年魏国***缔造者曹操亲率大军攻打割据汉中近三十年的张鲁,拿下了属于陇地的汉中。由于汉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门户,拿下了它就相当于打开了蜀郡的咽喉和门户,与蜀郡的军事力量直接对峙。若在此基础上乘胜进军,对蜀国将是个巨大的威胁,有助于扩张魏国的势力范围。对此曹操手下的谋士刘晔和权臣司马懿相继劝说曹操乘胜追击,但曹操却以一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来暗喻此二人的建议过于贪婪,继而拒绝了他俩的劝谏。
综上,虽然东汉光武帝刘秀和曹魏***缔造者曹操,都曾面临过“得陇望蜀”的军事作战局面,但人们提起“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时,常常会联想到曹操而非汉光武帝刘秀,人们产生厚此薄彼态度的重要原因在于:按理说得陇望蜀是难得的军事良机,汉光武刘秀借此良机乘胜追击来获取更大的胜利,是顺势而为没有什么悬念;但曹操对此却反其道而行之,放弃了良机,此举不但显得很反常,也和曹操一代枭雄的人设相冲突。
曹操为何行此反常之举因此成为千古之谜,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探究没有停止过,所以在世人的认知中,成语“得陇望蜀”也因此和曹操的故事紧紧连在了一起。
作者: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