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的咏月诗,有什么样的思想价值和审美特征?
李白的咏月诗,有什么样的思想价值和审美特征?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凝视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深秋的夜里,凉气逼人,地上已经铺满了一层薄薄的秋霜,空旷的天际,只有一轮明月悬挂在深蓝色的夜幕中,寂静而萧索,在这样一个明月夜里,诗人虽身穿裘衣,锦被铺塌,依然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索性起身,走到屋外,凭栏远望,皎洁明亮的月光照在秋霜之上,泛着淡淡的韵蓝光辉,抬头望着那遥不可及的月亮,不知月宫桂花树下的嫦娥是否也有诗人一般的落寞和郁郁不得志的胸怀?天上的神仙是否能懂人世间的种种?诗人轻轻摇摇头,发出一声无奈的轻叹,“何人知我心?我何以报国?”诗人低下头,看着地上发白的秋霜,我何时可以告老还乡,在故乡颐养天年?这白秋霜又何似我那鬓白的发丝。
《静夜思》表象看似咏月思乡,古时人们一般都好咏物明志,表达诗人的思想。《静夜思》李白咏月,借助明月,洁白的光芒,正是寓意诗人内心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胸怀,不与朝中权贵们同流合污,鱼肉百姓,空有一腔热血和满腹经纶,不但不能报效国家,反而遭人排挤,不得经世之志,与其在这种环境中挣扎,借酒消愁,我都一把年纪了,鬓角都熬出白发了,不能将才华奉献给国家,那我还在长安做什么?还不如回到故乡,饮酒作诗,逍遥自在,快快乐乐地生活。但这不是我的的性格啊,我李白从遥远的西北边境到京都长安来,就是想借助这个更大舞台,来施展自己抱负啊。继续待长安还是回到故乡去,这是个问题,我还要纠结多久啊?
李白的咏月诗,有什么样的思想价值和审美特征?
谢谢邀请,回答;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古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
充分证明了李白诗酒结缘的浪漫主义色彩。
【咏月追思】充分说明了李白家国情怀。
李白在一生中各个阶段,都写有咏月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回答这个提问,需要一篇分量很重的论文。
记得我有一个挚友,当年大学毕业论文就是《论李白与月亮》,洋洋洒洒上万字,激扬文字地纵论了李白一生与月亮的生死情缘。几十年过去了,依稀记得其中有关论述月亮审美意象的内容:
李白一生写诗一千多首,与月亮有关诗有三百多首。
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积极的进取思想和浪漫主义是他咏月诗的一大特征。
明月是李白经常吟咏的对象。
诗人为什么这么喜爱月亮呢?因为月亮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诗人通过“月亮”这个意象来表达他的政治理想、离情别绪,乡愁思念,孤独彷徨等,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意境。
李白咏月诗具有丰富奇特的意象,这些意象,随诗人思想情感变化而寄寓不同的内容一一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遙有此寄》)这是诗人同情友人遭受政治迫害,把明月想象成可以寄托怀念之情的信使。“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这是诗人遭受政治打击倍感孤独时,把明月想象成能陪伴自己的朋友。”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这是诗人感到人生之路坎坷曲折,心情苦寂时,把明月想象成与之探讨人生哲理的对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示了诗人九天揽月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且借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洞庭五首》),又把月色人格化了,意象成了酒家,读之顿生亲切感。“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辉。”(《赠秋浦少柳府》)明月又意象成为可对酌的酒友。那首妇孺皆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的诗句,成为了寄寓乡愁的最佳对象,令人愁肠百结,思念悠遥。在“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里,明月成为诗人思念欲绝的情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李白这些咏月诗,表现出形象鲜明,意象丰富,比喻贴切,意境高远,诗意浓烈的审美特征,读来有令人荡气回肠,骨惊神逸的审美感受。
明月,既是李白的平生知已,又是他遣兴寄怀的最佳意象,在这些诗里,既可看出诗人追求自由、高洁、清皎的人格,又能看到诗人远大的理想抱负,还能触摸到诗人怀才不遇,孤独落寞的情怀。纵观李白一生,其思想、人品、诗格,确如明月一般皎洁,既照亮了自己,也给他人以灵魂洗涤,千百年来诗意审美,魅力无穷。